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文章正文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800字议论文(柳宗元对话林清玄——从《种树郭橐驼传》到《桃花心木》)

栏目:头条 时间:2024-10-05 12:54:47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800字议论文(柳宗元对话林清玄——从《种树郭橐驼传》到《桃花心木》)

各位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800字议论文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柳宗元对话林清玄——从《种树郭橐驼传》到《桃花心木》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假如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柳宗元对话林清玄——从《种树郭橐驼传》到《桃花心木》
  2.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设计

一、柳宗元对话林清玄——从《种树郭橐驼传》到《桃花心木》

1、前段时间偶然翻书,看到了一篇文章,是文言文《种树郭橐驼传》作者柳宗元,这篇文章早在高中时期便已经在课本中学过,重读后脑海里浮现却是另一篇是现代文《桃花心木》。于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便开始了。

2、唐朝中期,长安城边上有一个以种树为生的人名叫郭橐(tuó)驼,生卒不详,世人只知他姓郭,因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便称为橐驼。久而久之人们便都忘记了他本来的姓名。因为他种的树成活率高且形态优美,京城里的富人便争相在他这里采购,同行的人就算模仿他的种树的方法也达不到他的技术。

3、有人好奇的向他讨教是否有什么种树的绝技,郭橐驼说哪有什么绝技,我只不过是掌握了树木生长的习性,顺应他的天性罢了。让树根舒展,培土平均再将土夯实,一旦将树木种好后,就不要再去担心和忧虑他的生长,让树木自行感受四时的变换,受到风吹雨打的考验。

4、有的人种树看上去非常勤劳,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

5、郭橐驼是否真实存在已不可考了,但作者柳宗元却已名留青史。

6、柳宗元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出生于唐朝中期世家名门,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文采斐然,政绩卓著。二十一岁便参加永贞革新,触犯了士大夫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柳州。即使身处坎坷也从未忘记为官一任的职责,教化百姓,维护地方。大概他的一生可借用范仲淹的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来总结。

7、这篇《种树郭橐驼传》大概写在永贞革新前夕,作者借用种树人的经验,以一个底层老百姓的角度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过分的发号施令后,借关心百姓的名义实则劳民伤财。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但最终治民反而扰民。早上催促耕地,中午勉励种植,晚上督促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小孩,喂大家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百姓停止劳作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民繁衍生息,使民心安定呢?既困苦又疲乏,。

8、柳宗元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细细品读其中韵味,也是十分有深刻。

9、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种树人的育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10、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假设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11、“假如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12、林清玄,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过他的课文,他运用简明的语言,用平淡的语气,像一位讲故事的老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对人生的解读和认识,醇厚隽永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用自己的方式以优美的语言向世人阐释了佛学禅宗和人生哲学。

13、初学《桃花心木》我尚在小学,一篇篇幅不长的短文,一个“奇怪”引出种树之道,一个“不确定”引发育人之理。

14、高中时读到《种树郭橐驼传》的时候每每听到老师的解读,竟发现文章的意味如此熟悉,种树与育人的道理结合起来,如今深深思考,也不难理解为何这篇课文是朗读并背诵全文。

15、柳宗元用自己的一生阐述了中国士大夫忧国忧民的为官之道,就算处江湖之远,仍位卑不敢忘忧国。

16、大抵上在不得志的人中,总会在另一个领域有所造诣而千古流芳,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与柳宗元一道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如今想来,倘若当时永贞革新没有失败,历史的走向又是否会发生一个改变?可以肯定是我们不用背诵《陋室铭》了。

17、今天的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用上帝视角放眼望去历史长河,无论是“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万历新政”还是“戊戌变法”那些失败的成功的改革,都是时代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敢于突破陈规力求变革的勇士,历史功绩我们无法以专业的角度评判,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自然有发展规律。

18、其实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要做着正确的事一定会越走越稳。我们躬身入局,不就是在事上磨炼吗?

19、柳宗元和林清玄都以作古,奈何人终究跑不过时间,所幸留下的文字可以永远保存。我还会记得那个独钓寒江雪的老翁和追赶着太阳与时间赛跑的少年。若干年后等到再读《种树郭橐驼传》和《桃花心木》也许又会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吧!朗读背诵全文的意义也许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把其中的涵义内化于心胜过默写千遍。

二、《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同“素质教育目标”)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病瘘lòu橐驼tuó孳zī勖xǜ缫丝sāo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明确]固①坚固②顽固③确实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②却,反而③照顾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②特意③旧交情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②尚且③将近④暂且⑤并且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到此结束,假设本次分享的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800字议论文和柳宗元对话林清玄——从《种树郭橐驼传》到《桃花心木》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2026 www.ypxiyi.com 版权所有 | 桂ICP备2024029503号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