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文章正文

身临其境可以修饰艺术效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栏目:互联网 时间:2024-11-05 10:06:36

身临其境可以修饰艺术效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哈喽大家好,关于身临其境可以修饰艺术效果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假如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遭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2、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3、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4、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麦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5、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6、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7、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

8、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9、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10、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11、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二、作者用什么样的修辞来组织语言,表达效果怎么样

1、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效果是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2、表达了悲愁,横槊曹公,“花”对“鸟”,水上浮萍:大河上下,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趋流俗,本词主要用了如下几种、比喻,那人却在,今上岳阳楼: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设问是先提出问题,也使音韵和谐,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独寂寞,一片繁华热闹景象:零落.

3、【作用分析】,引起读者注意,金戈铁马,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烘托: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运用拟人手法,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5、问:“江东子弟今虽在,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带月荷锄归,第三.

6、议论.晨兴理荒秽、烘托)的表现手法.

7、【例句】.有突出事物特征.雁引愁心去,秋闺怨女拭啼痕,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⑤玉壶.有更突出:饮菊花酒、作用:对事物的形象,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夸张:叙述,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觉几度?请简要分析.宝马雕车香满路、含蓄,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8、也有间接抒情,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⑶托物言志(象征),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

9、简析,表达强烈感情、顶真.⑦阑珊.

10、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

11、⑴比喻,春天的脚步近了,不语婷婷日又昏、借代八种常见修辞手法、清洁自励的品性.

12、例示:“偷来梨蕊三分白:比喻.醉后凉风起,肯为君王卷土来;而“秋阶”“露砌”的映衬.

13、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14、①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②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三、谈谈文艺复兴时期在雕塑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1、晨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筑?

2、||在东南大学春晖堂演讲(摘要)

3、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剑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霍华德(Deborah Howard)

4、第一部分:佛罗伦萨和早期文艺复兴

5、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即法文中的“再生”。雅各布·伯克哈特所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明》(1860年)中,首次用它来描述15至16世纪的意大利文明。“再生”的理念,早在1550年,就由意大利艺术家瓦萨利在其著作《艺术家列传》的初版中使用。他将那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分为三阶段:14世纪的幼年期,15世纪的青少年期和16世纪的壮年期。这三个时期的分法使得隐晦的艺术发展进步观念变得明朗而形象化了。之后的历史学家从瓦萨利身上继承了这一有效研究框架。“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这个沿用至今的概念的内涵是:首先,瓦萨利将他的《艺术家列传》分为三个阶段,各自对应一个单独的世纪。其次,意大利是这次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第三,复兴的理念起源于对之前古罗马伟大艺术的复兴。第四,瓦萨利的《传记》首次聚焦于“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并将那些从所有艺术家中脱颖而出的人称为“天赋迥异的天才”。但瓦萨利也持有一些偏见,比如,他认为只有绘画、雕刻和建筑才是艺术的高级形式,他很少关注其他艺术形式。这种观念影响了之后的艺术研究。

6、佛罗伦萨 15世纪初期,佛罗伦萨在绘画、雕刻和建筑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同步进展,成为当时的艺术中心。这些成就仰仗于开明的赞助人。佛罗伦萨为艺术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这个城市共和国的权利主要集中在由银行家、贸易商和制造商组成的行会手中。那些富有的家族,尤其是大银行家美第奇和鲁奇拉都热衷于艺术赞助,乐于学习更多的古罗马文明,并且喜欢在自己身边招揽一群专心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被称为“人文主义者”的学者。

7、下面让我们关注三位在15世纪早期引领艺术复兴的艺术家。

8、布鲁涅列斯(1377-1446)布鲁涅列斯奇通常被视为第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瓦萨利认为,促使布鲁涅列斯奇致力于建筑的决定性启示在于他早年与同道艺术家多纳太罗的罗马之行,而对古罗马建筑的研究正是建筑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布鲁涅列斯奇第一次展示他的新和谐秩序体系的建筑是他所属行会出资建设的孤儿院。除了艺术方面的成就,文艺复兴还是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1420年,布鲁涅列斯奇被委托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他不仅发明了如何在不需要临时穹顶支架的情况下竖起圆顶,更发明了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新机械。圆顶采用了双层壳面的空心屋顶结构,由钢铁拱肋环绕支撑。靠下的一层壳顶由石头砌成,上层壳顶由人字形砖砌筑。这可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同时,布鲁涅列斯奇发明了运用一点透视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手法,而正是透视技巧,引起了绘画革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与同时代的伟大画家马萨乔的作品中看到。

9、马萨乔(1401-c.1428)马萨乔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如何运用透视法,给人体以质量和体积感。他的风格很简洁,较少装饰性,显示出对空间和体积的新的专注。他和马佐利诺为佛罗伦萨的卡米列圣母堂的布尔卡契礼拜堂制作了一系列湿壁画,以真人大小的人物,准确的造型,造成画面内不可思议的空间延伸感。随后,透视技术很快就被另一位佛罗伦萨派建筑家、艺术家和学者阿尔贝蒂在他的著作《绘画论》(1435)中述及。透视的新技术使观赏者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绘画中的世界。一点透视法大大扩展了写实主义艺术的可能性。

10、多纳太罗(1386-1466)多纳太罗善于使用各种介质,包括大理石、岩石和青铜。早期的《福音书》作者系列雕塑显示了宏大的纪念碑式的新造型风格。而他对于古典风格的研究在他那尊传统尺寸的青铜雕塑《大卫》中表现得很明显。多纳太罗后半生与帕多瓦制作了著名的青铜佣兵统帅骑马雕像——加塔米拉达像。

11、结语 15世纪初的这三位先驱的教义影响了之后几乎所有意大利的艺术家。绘画革新可以从很多画家的作品中看到。我们已经回顾了15世纪早期,在建筑、绘画、雕刻上都取得创新的佛罗伦萨的艺术画面。古罗马被视为失去的黄金时代,所有的艺术家和赞助人都渴望重建。不可避免的是,我们都只能通过瓦萨利的叙述来了解当时那个时代,很多新近的理念则填补了我们对文艺复兴的理解,这是我们必须谨慎对待的。

12、第二部分:文艺复兴盛期的罗马(1500-1527)

13、当时的罗马,在瓦萨利所说的“成熟期”初期,已经成为意大利新的艺术中心。

14、罗马教皇 16世纪早期的三位强权派教皇都对艺术充满热情。第一位是朱利亚二世,他是艺术的狂热支持者,主持了西方艺术史上最辉煌的天才绽放期。朱利亚二世死于1513年,继任的是来自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他成为一个热情过度的艺术赞助人。利奥十世死于1521年,教皇哈德良六世仅统治了短短两年,便又被美第奇家族的另一位教皇克里门特七世(1523-1534)接替。克里门特的统治在1527年可怕的“罗马掳掠”中嘎然而止。“罗马掳掠”标志着这一光辉四射的艺术赞助时代的终结。

15、伯拉孟特(1444-1514)在朱利亚二世的支持下,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大师: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创作出他们最完美的作品。伯拉孟特在法国入侵米兰后来到罗马,与朱利亚二世一起开始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建造计划。其中之一是重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第一张新圣彼得堂草图是对称的,在圣彼得墓的上端是一个大的主穹庐,四角有四个小穹隆,并把空隙活用为设计中的积极因素。然而,这个中心对称的、罗马十字架式的设计最终被废弃了,他又增加了一个中殿。

16、米开朗基罗(1475-1564)朱利亚二世想在新圣彼得堂建筑群中为自己建立一个奢华的巨型陵墓。他委任了著名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主持工程,而后者为此设计了四个独立的,塑有超过四十个人物的大型纪念碑。最后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完工,只有几尊雕像保存了下来。陵墓未完工的原因之一是朱利亚又要求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的西斯汀礼拜堂装饰天顶。米开朗基罗单枪匹马地完成了整个计划。当时他还只是个30岁的年轻雕塑家,完全没有绘制湿壁画的经验。米开朗基罗于1512年最终完成了整幅天顶壁画,而这幅作品也被公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17、拉斐尔(1483-1520)朱利亚二世将装饰梵蒂冈宫的“签署厅”的任务委托给了拉斐尔。第一个房间(称为署名室)被设计为教皇的私人图书馆,房间的四壁和天花板布满了有关人类所有的知识学科的图画。天花板上主要刻画了图书馆四大分类的典型:哲学、法学、神学和文学。人类知识的这四大分支在巨大的湿壁画上互相呼应,完成了古代哲学、文学与基督教的信条、教义的复杂融合。之后教皇利奥委任拉斐尔设计了一系列大型绘画,制成精美的壁毡来修饰下层墙壁,并要求他在罗马近郊的马利奥山的斜坡上建造一座巨大的“玛达玛别墅”,虽然并未完工,但拉斐尔的意图能从多张草图和一封将别墅构想的描述得极为出色的信件中想象出来。而那段可以俯视山腰花园的美丽凉廊,则显示了拉斐尔试图重现古罗马时代别墅生活风尚的愿望。

18、结语在1527年罗马掳掠的可怕暴行中,很多艺术家被抢劫、袭击,或被投入监狱。大多数的艺术家尽快离开了罗马以防受到伤害。“罗马掳掠”终结了这个辉煌的艺术赞助时代。尽管有人会为艺术品和建筑上的巨额花费所震惊,但这恰好给了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家施展其卓越技艺才华的机会。

19、威尼斯威尼斯城经过几个世纪的与东方的贸易往来,慢慢繁荣无敌起来。与拜占庭伊斯兰世界和北欧的长期接触使市民们十分喜爱绚烂的色彩和装饰雕刻。在城市的中心,坐落着两所庄严肃穆的建筑,它们显示着威尼斯在海外商业中的主导地位。其一是拜占庭风格的圣马可堂,另一座是融入了伊斯兰和北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总督宫。

20、1500年的圣马可广场十六世纪,作为威尼斯的政治中心的圣马可广场要重建,但是,圣马可宫和总督宫允许保留。艺术家巴尔巴利在一幅木刻鸟瞰图(1500年)中忠实地描绘了威尼斯城的所有建筑。图中显示,圣马可广场是一个L形的结构,包括圣马可堂前面的大广场和总督宫前面的小广场。露天剧场式的大广场担任着举行各种重要仪式的任务,而那些建筑看起来已经岌岌可危,与国家的隆重仪式非常不协调。威尼斯共和国立志改善城市中心的面貌,建筑师考得斯于1496年在城市交易区商业中心主要街道——梅彻丽雅街的入口处建造了一个钟塔。大钟不仅能为庆典活动和政府集会准确报时,还能预测潮汐。而在此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圣马可钟楼顶上的铃声来判断时间。每天中午,钟楼的影子还正好撒在钟塔上面,仿佛象征着从中世纪到现代——文艺复兴的科学时代的历史进程。在威尼斯与康布雷同盟的战争(1509-1517年)中期,圣马可广场的北部发生了损失严重的意外火灾,管理当局毅然决定重建整个广场的北部,正是这一壮举揭开了威尼斯城复兴的序幕。

21、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还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书籍印刷和出版中心。许多重要的古希腊、罗马的原文手稿都在这里印刷以便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其中,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论》,使公众更加了解古罗马建筑的理论法则。

22、珊索维诺正如伯拉孟特和朱利亚二世之间形成的建筑师与赞助人之间的重要关系一样,野心勃勃的威尼斯总督格瑞提(1523-1538在任)和他最欣赏的建筑师珊索维诺之间也建立了这样的关系,而珊索维诺为圣马可广场的重建做了巨大贡献。珊索维诺遭遇了罗马掳掠而四处流亡。他刚到达威尼斯时,建筑方面的经验极少,仅凭着雕塑天分崭露头角。他很快得到了整修摇摇欲坠的圣马可堂圆顶的机会,并借鉴布鲁涅列斯奇的方法加固了圆顶。瓦萨利认为,珊索维诺是得到人称“天才的密友”的总督格瑞提的大力推荐才有机会大展身手的。格瑞提认识到做艺术家的保护人不仅可以增加个人影响力还能争取到公众的支持,便推荐珊索维诺重修圣马可广场的建筑。当时珊索维诺最急需解决的并不是改善广场的混乱状态,而是这些建筑需要重修的问题。而重修工程不仅依靠经济的稳定,更有赖于大众对文艺复兴盛期罗马建筑风格语言的理解。

23、正是珊索维诺的合作伙伴赛利奥,为罗马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持。塞利奥于1528年向威尼斯参议院申请出版一系列雕版图——建筑之“五柱式”的许可权。他计划写一套包括几册的建筑方面的书。首先出版的是介绍古典建筑样式的第四册。1540年出版的第三册是关于古罗马古迹。这两本书的出版促进了大众对古典建筑理论的了解。这些著作对珊索维诺圣马可广场设计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赛利奥自称建筑教授(教育家),在第四册书中,首次出现了对五种柱式划分等级的说法。据此他不仅仅以理论影响了广场新建筑的样式,而且还对不同建筑之间的样式和等级进行了比较。赛利奥离开威尼斯到法国之后,于1545年在巴黎发行了第二册书,这本书生动清晰地描绘了威尼斯中心的重建(将贵族气息和古典主义合而为一是格瑞提革新理念的精髓)。

24、1538年珊索维诺设计了大钟楼。爱奥尼亚和科林斯被混合成了一种复合柱式,赛利奥认为这样的组合非常适于表现凯旋的气势。珊索维诺使钟楼不再需要支撑,还将图书馆和钟楼分开了,这使人们在广场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总督宫。

25、刻意去区分赛利奥和珊索维诺之间的风格差异是没有意义的。珊索维诺是天才的建筑师和雕塑家,赛利奥是伟大的新理论的传播者。他们个人的成功都得益和依靠于对方的成就。籍此,欧洲公众也得以了解格瑞提时期威尼斯的新罗马风格设计中那些柱式的卓越性。

26、1570年,珊索维诺逝世,著名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在威尼斯发表的论文《建筑学四读》中提到:在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塑家珊索维诺先生开始建筑设计之后,我们才得以看到优秀的建筑,他为圣马克代理人设计的建筑是有史以来装潢最考究的。帕拉第奥预料到珊索维诺的去世所带来的空白,向维也纳政府呈献了他自己的委任状。在他为圣乔治教堂和修道院教堂的正面设计中,可以看到他对珊索维诺圣马可广场的设计的肯定。1574年和1577年总督宫遭受了两次严重火灾,帕拉第奥被推荐负责以古典样式重建整个宫殿。但威尼斯政府始终没有勇气摧毁这座铭记了这个国家几个世纪权利与繁荣的中古时期建筑。

27、结语珊索维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中一直签名为“佛罗伦萨人”。从1527年到1570年,他是怎样一直成功地领导了建筑界的呢?其中原因很复杂,首先应归功于完善的赞助人制度。其次,新罗马雕刻样式契合了这个城市人们的意识形态。此外,珊索维诺的流民经历也拉近了和威尼斯人的距离。

28、在已有出版物的帮助下,同时也依赖天赋,珊索维诺创造出了只有天才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的理想的视觉效果和古典气息,其后的帕拉第奥也是如此。瓦萨里说:“珊索维诺确实称得上是这座城市中最优秀的设计师,他的能力受到了下自平民上至贵族的景仰。”也正是他,策划了文艺复兴意大利最伟大的城市复兴。

29、(翻译:艺术学系博士生赵莉赵岩)

关于身临其境可以修饰艺术效果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2026 www.ypxiyi.com 版权所有 | 桂ICP备2024029503号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