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信息 时间:2024-10-19 10:10:19
Hi,大家好,关于科举考试考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科举制度详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假如你穿越回古代,想不想去考一次科举考试呢?科举制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选拔制度。古代对于人才的选拔不是一下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周代是世卿世禄。再到汉朝的察举制与征辟制。到了魏文帝时期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后面科举制度开始萌芽,从唐朝正式成型。
2、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考试形式上也分为几种墨义(笔试,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帖经(古诗词填空题)策问(问答题)诗赋(要求人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人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诗赋考试还可以看出考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这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便于在考试中区分优劣。因此诗赋取士较之后世将考生思想束缚于孔孟之道的“经义”,地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后是杂文同意也是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
3、我们常在影视作品还能看到武举制度。这个武举是由武则天开创的。对于武举而言考的不仅仅只有武力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也就是说要有勇有谋。还对相貌也有所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4、而也不是考试就能立刻当官的,还有官员培训学校的,士子中举后如若外放为官,是先要去官员学校去接受培训的。科举制有好有坏,在历史上确实选拔出了不少的人才。但同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思想进步缓慢。
1、候还召开过一次专门考经济水平的制科。
2、到了唐朝时科举就增加了很多,因为参加的人太多了。还都由皇帝提问明显行不通,就增加了下面的科目: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加起来有五十多种!里面包括了书法、数学、自然等很多现代的科目,不过大部分都不被重视,只是走个过场,考的不好也不要紧,考的好也不会加多少分。决定最终名次的只有最关键的两科,分别是:明经和进士。
3、所谓的明经,考的就是背书。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任意翻开一页,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后让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然后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想考过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课本都全文背下,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的。
4、而进士是最重要的一科,这一科考的是写诗做文章,还有对时政的点评。这一科也是最难得的,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过这一关,光靠死读书死背书是不行的。过了这一关,那么恭喜,你半只脚就算了进入了官场了,前途无量。进士评分又分为了三等,假如等得到一等,那就很可能是科举状元了,很多朝代能拿到这个成绩了最后都做到了宰相。
5、到了后来,那些不重要的科目都被干脆取消。到了宋朝科举进行了改革,把背书和作诗给取消了。只考时政问答,提出对时政的想法然后给出解决办法,最后再从四书五经中挑一句话让考试写一篇作文。
6、到了明朝,是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科举是最严密,难度最高的。这个时候八股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了最重要的考试手段。
7、所谓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写文章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来。对文章的字数、句子长短,每一句的声调等等都有严格要求,这种情况下写文章就没那么简单的。有一点不符合要求的都不合格。既要按照这些要求,还要把文章写好,能考高分的就很厉害了。
8、这些就是古代科举的主要考试形式,是不是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
9、候还召开过一次专门考经济水平的制科。
1、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
2、在我国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3、所谓的明经,考的就是背书。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任意翻开一页,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后让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然后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想考过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课本都全文背下,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的。
4、而进士是最重要的一科,这一科考的是写诗做文章,还有对时政的点评。这一科也是最难得的,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过这一关,光靠死读书死背书是不行的。
5、到了宋朝科举进行了改革,把背书和作诗给取消了。只考时政问答,提出对时政的想法然后给出解决办法,最后再从四书五经中挑一句话让考试写一篇作文。
6、到了明朝,是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科举是最严密,难度最高的。这个时候八股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了最重要的考试手段。
7、所谓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写文章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来。对文章的字数、句子长短,每一句的声调等等都有严格要求,这种情况下写文章就没那么简单的。
8、明清时代的考生在参加正式的三级试以前,需要先参加“童子试”,这些考生统统称为“童生”,及格以后,称为“生员”,“诸生”或“庠生”,俗称“秀才”。
9、获得秀才资格,就可以参加省一级的考生——乡试,乡试及格,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意思。
10、获得举人资格,就可以参加全国性的考试——会试,会试及格,称为“贡士”,是贡献举荐给朝廷的意思。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11、获得贡士资格,就可以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由皇帝赐“进士及第”,其余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2、假如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都中第一名,叫做“连中三元”。据说,中国历史上只有17个人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1、我们知道,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开始出现,到了唐朝渐趋成熟并逐渐发展为固定的国家级的人才选拔方式。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开始逐渐僵化,出现了“八股取士”的现象,不过,无论科举考试如何变化都是封建时期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一直被官方重视沿用。那么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一些什么呢?
2、首先介绍一下考试用参考书目:和我们报考研究生时要参加的考试一样,科举考试也是有官方指定的参考书目的。主要以《诗》、《书》、《周礼》、《礼记》、《易》、《春秋》、《孟子》、《论语》、《大学》以及《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从隋唐就开始的诗赋。所有的参考书都是官方认可的,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控制民间思维和官方始终保持一致。
3、第二我们来介绍一下有哪些题型:主要有七道题,即所谓的:帖经、策问,诗赋、杂文,经义、墨义,再加上宋初以之前的诗赋。
4、帖经是考官任选某本参考书上的某一段话,将其用纸遮掩住一部分,然后让参试者回答其他的部分,类似今天的填空题。
5、策问,简单的来说就像今天的作文和自命题论文,主题选定,自拟题目,这道题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很多状元就是出自这道题。
6、杂文:杂文就类似于今天的应用文写作,常用的篇、表、论、赞等文体。
7、经义:这一项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述,当然必须符合官方的思想。考察方式也是写作,类似于今天写一篇读后感之类的。
8、墨义:这道题比较简单要求应试者在考官选出的儒家经典中的几句,要求考生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注释或对出下一句。类似于今天的名词解释。
9、这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考一些文史政治之类的,也符合科举考试的目的,即做官。但也因此容易僵化。也广受诟病。总之还是不能和今天的高考所相提并论了。
关于本次科举考试考什么和唐朝科举制度详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假设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26 www.ypxiyi.com 版权所有 | 桂ICP备2024029503号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45@qq.com